一介书生 第61章

作者:诉寒江 标签: 宫廷侯爵 因缘邂逅 穿越重生

樊渊慢条斯理地点点头,温声道:“正是渊之二哥。”

扶罔瑾也不直说为何突然问起樊湛,而是再度打量起樊渊。

因为他这莫名其妙地一提,樊渊也不好直接离开,只能微微蹙眉,带着点自持的不悦道:“案仪看渊良久,不知所为何事?”

“樊大人勿怪。”扶罔瑾歉意地鞠躬道,“在下对令兄神交已久,渴慕一见,此行将至留夏,不知……到时候可否为在下引荐一二?”

樊渊侧身避开扶罔瑾这一礼,沉默片刻,心思急转,扶罔瑾这话说得奇怪,樊湛在军中的职务不高不低,算得上年少有为,可他并无无赫赫战功,绝不至于闻名到让羿族金账案仪惦记仰慕的程度。这般看来,由不得人不觉得惊疑不定。

樊渊面上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一点惊讶疑惑:“家兄从军多年,并无赫赫之名,案仪为何如此一说?”

“你们虞朝古语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令兄虽无名于天下,却为我等所敬佩。”扶罔瑾诚恳地看向樊渊,“此次出使求亲,羿族带着诚意欲与大虞交好,还请樊大人看着我等一路而来,此行不易,行个方便?”

樊渊对这个哥哥实在不怎么了解,也不知道他和羿族到底有何纠葛,想起那些别院里和二哥有关的人手除了颜秀儿,在他察觉的第二天就全部撤离,之后颜秀儿也没什么太多的动作。樊湛此人一直身处在迷雾中,实在让人弄不清头绪。

扶罔瑾这一番话携着家国大义,樊渊内心冷笑一番,面上还是一副温吞模样:“既然扶罔案仪这么说了,渊勉力一试。”

扶罔瑾闻言喜上眉梢,笑着行礼道:“多谢樊大人。”

樊渊摆摆手,推却道:“小事一桩,案仪无须如此,渊一路劳顿,此时已觉乏力,先歇息去了,还望见谅。”这态度表明不想再谈。

“无妨,樊大人请。”扶罔瑾让开路,让樊渊进了驿馆。

樊渊问清分配的房间,便径直寻了房门,推门而入,坐在了圆桌旁,休息片刻,才给自己倒上了一杯茶。

既然弄不清樊湛和羿族到底什么关系,不如就顺着扶罔瑾的意图来,也许再往下走两步,便能窥得一二内情了。顺水推舟,不外如是。

樊渊一个人坐在房间里静静思索起来。来到大虞也有些时日了,也已经习惯了做为“樊渊”活着。现在邻近留夏,仍然不免勾起他对前世之死的回忆。

那令人麻木的血色与黑夜,显然还藏在他的记忆深处。令他对羿族的一举一动无比警惕。

他不后悔当时的选择,杀身成仁,视死如归,功在当时,名垂后世,何不可愿之有哉?他没那么大公无私,可他为自己设置的底限告诉他,他得留下来,便只求自己心里过意得去,成了场求仁得仁。

现在,虞朝鼎盛,羿族并没有倾覆之力。既然如此,百年后才会发生的事,他那时可能已成黄土,不会再有一次重生,他又何必太过担忧?

可到底是他前生的一场挂念,证明那个“孟君行”曾经存在的记忆。他无法无动于衷只顾当前。

敲门声响起,门外的人道:“樊大人,用膳时间到了。小人来送晚膳。”

樊渊放下手里的茶杯,不紧不慢地走到门前打开了房门。

侍从手脚麻利地摆好一桌子饭菜,又毕恭毕敬地后退着往房门外去。

经过樊渊身边时,两人对视一眼,一封信被灵巧收入樊渊袖中,然后才退出房间合上门。

樊渊拆开书信,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苍劲有力的字。程斐瑄的字不算出众,胜在有气势,看上去也还挺像那么回事。

樊渊动身后,程斐瑄也南下暗访去了。

书信是通过暗卫送来的,从离开那天算起的第二天晚上起,就每日此刻必到一封。绝大多数都是些细碎小事,顺带倾诉思念。樊渊虽然只回了两次信,但程斐瑄的来信他也有一一收好并没像往常那样烧掉。

啰啰嗦嗦的话语,樊渊看得仔细,并没有敷衍——他一向是个认真的人。

“至淮轩,见江岸行船,其上有书生抚琴,乐理半通,听左右说此乃《九曲调》,旁人对此人此曲诸多赞誉,道他情深意重,忽而忆君。君行日后有空,可否为我也弹此曲,定然胜过此人远矣!”

看到此处,樊渊不由轻笑一声,笑意虽浅淡,却仿若桃花灼灼。

《九曲调》是古琴师悼念亡妻之曲,全曲由乐转哀,又由哀转乐,九转来回,哀乐相交。跳荡纵横,百步九折地表达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确实需要很高的的技巧以及深刻的情感才能驾驭。

这个家伙难不成想成“亡妻”,也不觉得说这话不吉利?

樊渊想了想,决定还是别告诉他真相了,就自己背地里笑话他一下就够了。

不过这事也提醒了樊渊一下,分享一下苦恼给“妻子”,好像也不错?

这对樊渊来说,可是件新鲜事,两辈子来头一次呢。

樊渊摸摸下巴,若有所思地打量着程斐瑄的来信,犹豫片刻,终究还是想尝试一下。

最后他把今日扶罔谨的奇怪之处点出写了封信充当回信。写完后忽然觉得心里真的仿佛轻松了不少。

心情稍微好点的樊渊看了看自己的信,突然又改了开头:“吾妻爱鉴,见信如晤。”

嗯,不知道收信人看到会是什么表情,应该会挺有意思的。樊渊默默地想道。

第一章 我真无话可说了

思亭关已是近在眼前,这座大虞军事要塞一直是守护大虞坚不可摧的屏障。历朝历代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曾觊觎中原的富饶土地,正是因有了思亭关的存在,才让中原大地不曾被外族入侵。一部思亭关军事史,就堪称千百年来半部中原军事国防史,见证了多少朝代兴衰起落,始终默然守护。

樊渊凝望着远处高大的城关,心绪虽说仍然复杂难言,但好歹一路而来已做了不少心里准备,直面自己“身陨之地”时面上丝毫未露异样。

江怀摸摸了下巴上一撮胡子,若有所思地看着思亭关,低吟道:“夏州七里十万家,行人半解弹琵琶。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思亭关若是会说话,怕是个博学的史学家。”

“若是城关会说话,真的愿意记住那些血泪铸就的故事吗?”樊渊恰好在他身边,闻言不由喃喃道,似是问江怀又似是自问。他人怀古的时候煞风景的问出这种话本是件颇为失礼的事,樊渊很少会这样直接的做出不礼貌的事,可见思亭关对他而言终究极其特殊。

江怀到没有因为樊渊这小小的反问而恼怒,而是正经地点点头,笑眯眯地叮嘱起来:“樊侍讲问得好,此次我等出使关外正是为了两族和亲,减少这片土地流血的可能,关系重大。出了思亭关就是羿族的地盘,我等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大虞,一切都要小心。”他的神态和蔼亲切仿佛在和自家晚辈说话一般。

这一路上樊渊表现得很是低调,江怀也未曾来打扰他,两人的交流非常少,直到站在思亭关前,才有了这样的交流。

“渊省得,定谨言慎行。”樊渊也意识到自己刚刚有些失态,不过好在他这副皮囊还算年轻,做些莽撞的事也可以说是年少气盛。

江怀摇摇头没有说话,看了看低眉做出虚心受教姿态的樊渊,对这个年轻人一路而来的低调他心中有数,也为此感慨不已。像樊渊这个年龄本就是轻功不知畏惧的年龄,偏偏樊渊表现得内敛沉稳似半个老头。刚刚樊渊那么一接话反而让江怀松了口气,心事藏太深的人是会让周围人忌惮的。

虞朝使节和羿族使节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思亭关而去,思亭关门前已经守着迎接公主和使节的官员。

樊渊跟随江怀下马一同步行上前向为首的人拢袖行礼。

“本使知谏院江怀,护送公主出关,敢问前方是哪位将军?”江怀说着将手中的令牌递给樊渊,由樊渊捧着令牌走向那守将,将信物交给对方。樊渊已经眼尖地看见了思亭关前一行迎接的官员里自己的二哥樊湛,不过此时显然不是“兄弟情深”叙旧的时候,因而也只是一眼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