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黎锦的农家日常 第140章

作者:回眸已半夏 标签: 种田 生子 穿越重生

  虽然莫子旋身份尊贵,但他到底是个小孩子,黎锦还是更情愿跟成年人交流。

  管家无比通情达理,说:“希望不要吓到小哥儿。”

  当晚,将军府五个小少爷住在一个帐篷里,莫子旋起夜解手,听到老五睡梦中还在嘟囔‘你别哭,我再也不敢了’。

  过了会儿,莫子旋回去睡觉,老五又说,‘你眼睛可真好看,笑一个给我看看,我就给你表演猴子捞月’。

  莫子旋挑了挑眉,凭着月色能看到自家五弟上扬的唇角。

  过了会儿,莫子旋原本准备睡了,突然身子一僵,黎叔叔的帐篷和自家挨着,他、他不会能听到吧?

  黎锦能不能听到老五的梦话,谁都不知晓。

  只是后面几天,都没再让小包子单独出来跟玩耍了。

  一行人就这么奔波了十一日,总算可以眺望到京城了。

  不出意外,午时前应该可以进城。

  之前赶路时候,管家泉叔偶尔会跟黎锦闲聊,说了些京城街道的风貌。

  以免黎锦刚到就人生地不熟的碰软钉子。

  距离城门还有段距离的时候,黎锦也主动提出了脱离将军府的队伍。

  毕竟他只是来进京赶考的举人,没道理直接就傍上将军府这棵大树。

  管家泉叔也是个明白人,在黎锦的马车脱队后,直接吩咐其他人加快步伐,很快就跟黎锦拉开了差距。

  老五数次想撩开窗帘看那辆马车的踪迹,但都被他家大哥按回去了。

  到现在为止,他还不知道那小孩叫什么名字呢。

  =

  庞老给的宅院位置果然不错,里面还有将军府派来的仆役天天打扫。

  黎锦一家人午时后进门,每个房间都被打扫的纤尘不染。

  黎锦给了车夫几块碎银赏钱,车夫当下就明了的拱手:“老爷放心,小的绝对一个字都不往外说。”

  “有劳了。”

  将军府买下这院子子的时候很低调,庞老也没来住过,故此周围邻居并不知道屋主的真实身份。

  这会儿黎锦拖家带口搬进来,他们也仅仅是按照礼节前来道贺而已。

  黎锦拱手还礼,顺便解释自己的情况:“在下黎锦,字修之。这房子是亲戚的,在下来京城赶考,故此暂时借助一年。”

  邻居是私塾的先生,见多了白发苍苍的新科老举人来京赶考,黎锦这么年轻的还真的是少见。

  他笑道:“巧了,咱们这周围赶考的举人很多,你下个帖子,改日大家聚一聚。”

  邻居见黎锦年纪不大,孩子却已经不小,一个说话做事很是乖巧,另一个虽然尚在襁褓里,但看起来也到开口叫人的年纪了。

  本朝有考中秀才再娶妻生子的惯例,邻居以为黎锦少年时就考中秀才,对他夸赞了一番。

  黎锦笑着解释:“非也,我是壬寅年的秀才,成家在先,科举在后。”

  “那你的定力可真的让人佩服了。”

  邻居回去后,深深一想,新搬来的黎修之前年才中秀才,今年就来京城准备会试,这岂不是代表他短短两年就考中了举人?!

  去年正科,今年恩科,也不知道黎修之是哪一年考中的。

  但无论他哪一年高中,这个速度都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快了。

  一家人就这么在京城定居下来,这里的物价比宁兴府要高了一半,但能买到的东西种类也更多。

  牛乳、牛肉、螃蟹等在宁兴府基本上看不到的东西,京城都有。

  黎锦当天下午只买了些必备的瓜果蔬菜和木柴,剩下的摆件以后再置办。

  傍晚,他又写了几封拜帖寄给京城外的书院和文人圈子。

  如今已经十月底,算上过年的时间,黎锦最多也只能复习准备三个月了。

  其实,真考中了举人,就不必拘泥于去书院学习。

  一般情况下,乡试前几会拜自己中举那年乡试的主考官为师,进京后就常去师父门下拜访。

  黎锦跟很多普通举人的情况一样,没有拜主考官为师。他唯一的师父还只是教书法的。

  但黎锦依然得给京城的文人圈子和书院寄拜帖。

  其中也有他自己的考究。要知道,文人都是讲究风骨的,之前在府城没寄拜帖是黎锦的失误,京城藏龙卧虎,他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就算人家看不上他一个小小的解元,但自己礼数得周到了。

  虽说举人全国每三年才两千人左右,可大部分人都是要来参加会试的。

  京城的文人圈子对普通举人还真的是不屑一顾。

  果然,黎锦寄出去的拜帖三天内都没有任何消息,如同石沉大海。不说回音,连一点水花都没迸溅出来。

  黎锦松了口气,他此时也乐得清闲。

  每日温书浇花,写累了出来锻炼,偶尔还能看着小包子认真的背书,生活很是美满。

  对他来说,他到京城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会试。而不是通过宴会打响名气结交朋友。

  毕竟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很难做到知根知底。

  所以,这几日来,黎锦都是在态度端正认真的温书。

  常言道业精于勤,赶路已经消耗太多时间,这会儿黎锦更是督促自己一刻都不可懈怠。

  而黎锦不知道,他寄给京城书院的拜帖差点都要被呈递到山长面前。

  倒不是说黎锦的名气已经在京城发扬光大,原因是负责招生的两位教谕对‘黎锦’此人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应该只是恰好同名同姓,这人又跟编撰《蒙学算经》的黎锦来自同一府城,不是真正的编纂者。”

  “我觉得就是本人,举人、宁兴府、黎锦、二十二岁,这几点都符合,不会有差错。”

  “但宁兴府那么远,学生们大都明年才来,黎锦又是农家子出身,怎么会有银钱来京城住几个月?”

  “莫欺少年穷啊,再说,《蒙学算经》和《农桑算经》还有润笔费呢,别整天把人出身挂在嘴边。”这位教谕与黎锦出身类似,少年时吃了太多身份不高的亏,一听别人说出身寒门就没个好脸色。

  另一位教谕知道他的情况,也没动怒,解释道:“我并没有因出身而贬低他,这件事还是等三日后教谕们都来了,再做决断。”

  三日后,京城书院的教谕们围坐一堂。

  他们继续讨论三日前的问题,有人相信这就是本人,而其他人也觉得‘黎锦’应该只是同名同姓。

  有一位家底丰厚的教谕忽而站起来,说:“大家别吵了,听我说一句。我确定,我有证据证明,这人就是那两本书的著者黎解元。”

  “什么证据?”

  “我堂兄是将军府书肆的掌柜,之前《蒙学算经》和《农桑算经》的润笔费,将军府已经派人送到这位黎解元家里了。”

  本来时刻准备反驳这人只是碰巧叫黎锦的其他教谕们:“……”无话可说。

第131章

  确认了黎锦的身份后,教谕们停止争论,大家各自散开,准备忙活自己的事情。

  这时候,有人低声说了句:“那咱们书院名下书肆印刷黎锦的书,还要不要给润笔费啊?”

  “……?”原本是不打算给的,但将军府都给了,他们还敢吞么?

  这件事讨论的结果就是,五日后黎锦不仅收到了书院的回信,里面还有三百二十两的银票。

  人家把钱都给到了,黎锦自然得登门拜访表示谢意。

  京城书院不缺教谕,有举人来访一般都让其去讲堂旁听,或者在此借住并寻机会与其他举人交流。

  黎锦完全没有这些想法,他到访也只是礼节性的表达谢意。

  接待的黎锦的教谕名叫包俊,平日管理书院招收讲郎情况。他见黎锦只是登门道谢,自己也松了口气。

  如今黎锦之所以名气大,还是因为陛下亲自说要印刷并推广这两本启蒙书籍。

  但在很多考中举人的读书人眼中,这些书没有一点深度,完全看不出一个人的水平。

  最多就是那《蒙学算经》里面的启蒙手段很是灵活简单,一目了然。

  若是黎锦一开口就想留在京城书院,包俊还真不好给黎锦安排职位。

  毕竟这里的举人太多了,而编制在内的教谕名额有限,多少人削尖了脑袋都想留在京城书院,其中也有不少解元、亚元等。

  黎锦的履历虽然很是光鲜,但放在一群与他水平类似的人中,也挑不出多少闪光点。

  可黎锦到底是在陛下面前挂过名号的人,如果黎锦开口想留在书院,京城书院再怎么说也得给陛下面子,特招了黎锦。

  包俊跟黎锦推杯换盏,交流一个多时辰,发现黎锦并不像他听说的那样‘出身农家,终日研究浅显易懂的知识,缺乏深度’。

  反之,黎锦言论间有理有据,就连很偏门的周易八卦,黎锦都能接的上话,而且言之有物。

  看来他念书涉猎面很广,研究的深度也足够。一省解元的名头,更是实至名归。

  到了这个节骨眼儿,包俊又想起黎锦最开始说的他此次只为了道谢,并不想进书院。

  若黎锦真如传闻中那样浅显,包俊也就对此置之一笑,省得他劳神劳力。

  但黎锦显然有真才实学在,而且凭他如今的名气和学问,肯有可能直接三元及第……

  这么一来,包俊心里又有些不舒坦了,他们可是京城书院啊。

  虽然不在全国四大书院之列,但这毕竟是天子脚下。

  基本上所有进京赶考的举人都想进来旁听或留下教书。

  可黎锦居然一开始就表态自己只想在家专心念书,并不打算每日来书院学习。

  说来也奇怪,分明是京城书院里教谕已满,不便招人。

  可包俊这会儿却因为黎锦没有主动提出要进书院,心里愈发别扭。

  但两人也交流的差不多,黎锦主动提出要告退,包俊也只好站起来送他。

  古代的每个书院基本上都坐落在半山腰,远离内城,亲近草木和山林,想要借此洗涤学生浮躁的心绪。

  黎锦从京城书院出来,先行回家,见小山豹和小包子还在熟睡中。就拉着秦慕文一起去茶馆听说书。

上一篇:神医[星际]

下一篇:萌兽种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