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 第448章

作者:捂脸大笑 标签: 强强 穿越重生

除此之外,还有鲜卑两部,高句丽、三韩、倭国使臣。连曾经的丝路,也重新通畅。西域龟兹、疏勒、乌孙、车师等国,纷纷遣使来贺。北至瀚海,南至云梦,东至汪洋,西至戈壁。万里江山万国朝,何等的文治武功?!

然而梁峰的眼中,没有自得和傲慢,平静宛若深潭。一样又一样祥瑞,呈到御前。二千石的高官方能上殿,跪献寿酒。一声声“上千岁万寿”的贺辞,在太极殿的金柱下回荡不休。

巴州收复,徐州攻克,荆州取了大半。普天之下,唯剩江南一隅!

“陛下一匡九合,声被八荒。当改元以贺!”不知是受典礼的刺激,还是舞乐太过激昂,有大臣高声进言。

“开明”这年号,已经用了十载。从区区三州之地,到半壁江山。如此大治,岂能不改年号?

御座上,天子笑笑:“南地未平,何来一匡?开明之治,仍需累功!”

这是什么意思?朝堂文武无不热血沸腾。要南征了吗?!十年积攒,终于理清周边,可以挥师南下了?等到江山一统,大赵将成为大汉之后,又一个可传百代的王朝基业!

剿灭前朝,也将是最大最甜的战果!

“吾皇万岁!”

大殿内外,山呼之声再次响起,伴随着鼓乐,直冲云霄!

大飨从日出延续到日暮,宾客皆欢。当百官散尽时,天子也回到了内廷。

“主公今日饮酒过量了。”奕延接过宫人奉上的布巾,轻轻擦拭梁峰额头渗出的汗水。

之前出征在外,天子病重的消息并未传到前线。他也是班师回朝,才知道这凶险一幕。自那日起,奕延就未走出宫门,一直陪在梁峰身侧。

“元会嘛,难免如此。”梁峰笑笑,端起案上醒酒汤饮了一口。

就算是天子,对于那些封疆大吏,也要给足面子。子嗣入京,是他们对朝廷的承诺。帝王礼敬,则是朝廷对他们的信赖。只有中央和地方关系紧密,政令通达,才能大治。一旦这微妙的平衡失控,立刻就成裂土分疆。

饮下茶汤,梁峰突然道:“晋国王敦篡权,已是大乱。又逢司马睿暴死,幼子登基。如今琅琊王氏分成了两派,王敦和王导反目。南征的时机已到。”

这时间,比预料的要早。

雍州的平定,让关中平原恢复了往日的产出。大量屯兵和均田,进一步促进了中原粮食主产区的复苏。因为就算年年征战,也不乏天灾,朝廷还是备下了粮秣,足够支持大军南征。

舟师这十年来,也新造了千余艘大小船舶。运粮、运兵、水战样样不缺。攻伐雍州和荆州,为水陆配合积累了不少经验。更别说还有驰骋海域的水师战舰。

天时地利人和,尽数占据。南方那小朝廷,本就无法构成威胁,何况内乱频频,争权夺位。

是时候发兵了。

“这一战,定能平复南地。”奕延的声音里,没有太多激动之情。

为了打这一仗,他们已经准备了太久。一步步削弱敌方,只为让这一场大仗,以最小的损耗告终。

每一次拟定计划,都要按照最坏的打算准备。就是晋国全盛时,他们也有七八分把握。而现在,连年灾疫,数载内耗,早已让东晋成了个空壳。能打的将领,被王敦杀的杀,贬的贬,换上了谄媚心腹。而他自己,还要和司马氏夺位,无暇分神。

如此情形,兵临城下,怕是开城献降的都更多一些。何愁不胜?

“可惜,没办法御驾亲征。”梁峰笑着叹了口气。

这一场病,把他身边这些人吓得够呛。对他也更像是对待一件玻璃器皿,恨不得整日捧在手心。放到后世,哪怕肺炎、心肌炎,也不至如此。可惜,如今还是个感冒就能要人命的时代。

“只是区区乱臣,何须陛下亲征?”对这话,奕延的神情比方才严肃了十倍,简直如临大敌。

梁峰笑着摆了摆手:“不去不去~我就在洛阳等你们的捷报。”

“只要平定南地,主公也能放下肩头重任了……”奕延伸手,握住了对方的手。那纤长手掌上,已经找不出多少肉了。捏在掌心,瘦的简直让人心痛。

又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养好这具身体呢?

重担?梁峰放松身体,靠在了身后的软垫上:“我听工部说,龙舟已经完成大半。再过半年就能下水。”

“主公要去封禅?”奕延眉目间闪出喜意。

“不封!”梁峰毫不犹豫否决,“还是原定路线,去看海。也带你见识见识大海的模样。”

“都是乘船,应当差别不大。”奕延试想了一下,回道。

“差得远了。”笑着闭上了眼,梁峰喃喃道,“越过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就能进入太平洋,顺着洋流东去,能抵达美洲大陆。南下则是澳洲。金银、铜铁、玉米、辣椒、土豆……数不清的宝贝……真想去看看……”

声音飘渺,犹若耳语,渐不可闻。奕延俯身,抱起了陷入沉眠的天子,向龙床走去。轻轻把人放在锦榻上,宽衣脱履,盖上丝被。奕延在那微微皱起的眉峰上,落下一吻:“主公想去,我自会陪伴身侧。”

看那些见所未见,听那些闻所未闻,就如这二十年如梦似幻的生涯一般。

脱去外袍,他翻身躺在了榻上,拥住了怀中之人。

春天尚未过去,就传来幼帝病重的消息。远在交州的司马绍按捺不住,命刘琨调兵,攻打扬州。想要铲除王敦这权臣。

夏日过半,先太子大军再次被王敦剿灭。刘琨身死,司马绍南逃。随后江东大水,饿殍遍地,又生民变。

正当王敦焦头烂额,准备剿匪时。大赵擂响了战鼓。舟师步骑,号六十万大军,挥兵南下!

第379章 河山(4)

六十万大军,自然是个震慑敌人的数字。赵国实际出动的步骑和水军总计也不过十二万。加之运粮船和沿途粮仓的设立, 后勤役夫数量人数大减。总兵力在三十万上下。

这数字, 对于灭国战而言, 是少了些。但是对极为脆弱的东晋政局,仍是个无法撼动的数字。

王敦哪敢怠慢?立刻调兵, 北上淮水一线御敌。他的反应并不算慢,然而调动大军需要的粮秣和人力却万难筹备。前线还未布置妥当,赵军的战舰就驶过了淮水, 寿春守将举城献降!

“献城?我十几万大军殿后, 那贼奴竟然就献城了?!”刚刚领兵出了建邺, 就听闻这等噩耗,王敦气得暴跳如雷。

“丞相。寿春失守, 淮南危矣!不如固守长江, 以水师拒敌!”下面僚属立刻谏言道。

虽然这次赵国派了上千艘船, 但是北人毕竟不善水战。能过淮水, 不过是守军投敌。若是在长江布起防线,敌军未必能攻入江东。当年东吴不也以水军数次退北地雄师吗?

这是现下最好的法子。王敦身为名将, 怎会不知?于是咬了咬牙, 他压住兵马, 不再北进, 而是屯兵濡须口。濡须口乃当年东吴拒曹魏之要塞, 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不知修筑了多少工事。即便曹军势大, 也只得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