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 第440章

作者:捂脸大笑 标签: 强强 穿越重生

包括秦州、益州、梁州、荆州、徐州、扬州、交州、广州、宁州在内的所有地界。被匈奴、氐人、东晋占据的领土。这是赵国未来要陆续平定的地方。

然而两大块加起来,仍占不了图上一半面积。

“这里是西域长史府。”梁峰手一抬,金杖指向了西北。一块面积不算小的狭长地域,通过凉州和中原相连。那里自东汉起,就是中原王朝所辖,魏晋也未绝断。从天山到楼兰,曾经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延伸开去。

不过如今,凉州尚未归附,这一大片土地也成了境外飞地。连丝路都几近断绝。

那根金杖,沿着西域长史府缓缓向下,圈住了另一块广袤地域。梁峰淡淡道:“这里是崇山峻岭,有羌夷散居。”

在后世,它会被称作青海和西藏,一直延续到中印边界。

“而这里,是鲜卑人的草原。”金杖向上,自呼伦贝尔草原到贝加尔湖,一块比中原还要庞大的领域。

“还有羌胡,有乌孙、有高句丽和扶余……”最后几块散地,构成了大部分国人已知世界的全部。梁峰轻轻一叹,“这便是包围在国土之外的疆域,是高山沙漠,是草原冻土。即便汉武之盛,也未曾全部占据。”

梁荣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只要我朝能扩大疆域,就能养育更多人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虽然这些地域,不太适宜居住,但是只要一步步扩大,总能找到解决之路。

梁峰不置可否,用金杖点了点舆图:“换!”

一声令下,两个内侍手脚麻利的圈起了这张图,露出了其下压着的另一张。那张地图不算太大,而且标注极为简略,大部分地方还是空白一片。

梁荣眨了眨眼,茫然的望了过来:“父皇,这是……”

梁峰在那张新图上,画了一个圈:“这是你刚刚看到的全部。”

整个东亚面积并不小,但是在亚非欧三洲版图上,实在不怎么够看。

梁荣只觉平生所知都被颠覆了,磕磕绊绊道:“怎,怎么会如此之大?”

“这是根据海商们绘出的舆图。”梁峰用金杖在图上花了几个圈,“佛教传来的天竺,盛产琉璃的大秦,丝路连接的安息……也许大洋之外,还有大洲。”

那是图上未曾画出的南北美洲和澳洲。

“这才是天下!”梁峰吐出了一句话,“天下”二字,斩钉截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面对这样可怕的疆域,梁荣说不出此等豪言了。天下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这要如何统御?如何利用?

看着儿子茫然的表情,梁峰笑了:“可怕吗?”

“父皇……”梁荣猛的回过神来,“这天下,这天下没人能尽占……”

“所以国外,依旧有国。两国之间会有摩擦,会有邦交,会有贸易。我中国之土,已能养千万百姓,再加上从他国得来的,必能养活更多!”梁峰把最终的答案抛了出来。

“所以,父皇要开海贸,造大船……”梁荣并不笨,立刻明白了过来。是啊,丝路现在不通,海上的商船就多出了数倍。如果用这些所获来养活百姓呢?

“瓷、丝、纸就能换来米粮金银,香料宝石。百工奇巧,亦能在域外卖上天价。就如当年从大秦运来的琉璃,说穿了不过是些沙子,漂洋万里就变成了稀世珍宝。人人都说为父重百工,可是他们想过,百工换来的是什么吗?”梁峰的声音里,有了某种古怪活力,“况且,在海外还有金山银山,有一年三熟的肥沃土地。只要有足够强大的水师,还不手到擒来吗?”

这是最简单的,转移国内矛盾的法子。很可能也是一种魔咒。但是梁峰不介意把它抛出来。越早知道世界之大,对于中国就越有好处。比起内敛自守,闭关锁关,他还是更希望看到尚武精神和不断开拓的勇气。中国本就不是处处沃土,还不是世世代代人开山填河,修渠铺路,打造出无数宜居之地吗?

“天下……”梁荣在口中咀嚼着二字,眼睛却越来越亮,像是看到了某种让人为之振奋的东西。

然而帷幕轻轻一晃,又遮住了那副让人震惊的舆图,梁荣不由自己,看向了父亲。然而这次,梁峰面上没有笑容:“天下之大,无穷无尽。但也不能好高骛远。在南地,还有烟瘴绝地,千里泽国。若是医术发展,能不能解决瘴气伤人?若是治水得力,能不能把云梦泽变成万亩良田?”

生产力决定了人类居住的界限。在这个时代,还有没“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因为两湖平原还是泽国一片。更别说闽粤。只是南方的开发,就能多养数千万人口。渡江的东晋王朝,也是文明南下的开端。

难怪父皇会把医科看得如此之重。难怪水利一直是诸务之首。梁荣用力点了点头:“父皇教训的是!天下之大,吾不能及,当以国朝为先!”

“是百姓。”梁峰纠正道,“别忘了你做这一切,为的是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才是你继位后要时刻牢记的。”

不是好大喜功,不是名垂千古。而是让更多百姓能够安居,尽可能逃脱官吏的压迫剥削,延续一个王朝的命脉。

“儿臣定然谨记在心!”轻狂和自得烟消云散,茫然和畏惧也不见了踪影,梁荣的神情渐渐平静了下来,变回了他在百官面前那副持重模样。只是老成不在,朝气磅礴。

梁峰笑了,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阿婉还在东宫等你。”

他会成为一个好皇帝的。两代明君,够不够让一个王朝立足?又够不够让一个国家改变?

看着儿子告退的背影,梁峰抛开了手中金杖,慢悠悠向垂拱殿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  图是梁少自己画的,海商神马都是接口XD

第372章 安邦(3)

风帆接天,鼓角雷动。洛水之上, 两队舟师正在全力搏杀。“蒙冲”船身狭长, 背覆牛皮, 如梭陷阵。“斗舰”上设女墙,飞羽不避, 正面搏杀。“赤马”小而窄,迅若奔马,游走似鱼。数不清的船只搅在一处, 鏖战正酣。

不过最醒目的, 还是两艘帅舰。其中一艘设有重楼, 高十丈,分三层。每层皆有女墙, 开窗孔, 可供兵卒发弩。舰上遍插旗幡, 刀枪林立, 威不可挡。另一艘则形似斗舰,不过更为长大, 舰身桨轮密密, 女墙之后, 砲架如林。

两艘巨舰就似江中游龙, 排开水浪, 周旋对峙。下面小船则缠斗不休,兵阵变幻,都想突破对方封锁, 直捣黄龙。突然,那艘新式战船动了起来,桨轮飞摇,激起巨浪,以让人惊诧的速度突进。楼船上立刻响起了鼓声,上千兵士冲到了一侧窗孔,弓弩齐张,准备接战。

然而比他们更快,那斗舰已经飞速打横,一侧砲架嗡嗡振响,数十枚砲弹飞出,向着敌人砸去!就算是楼船上的抛石机,都还未进入射程。这古怪战船怎么敢先掷?然而一声声脆响砸在了甲板上,红色和青色的烟雾弥漫开来。

红色代表起火,青色代表船破。一击之下得了先机,巨舰开始转向,继续前冲。船头高耸的鷁柱向前凸起,饰以铜铁,携万钧之力,撞向了敌舰!

“叮叮叮”,清脆金鸣回荡在河水之上。胜负已分。

坐在岸边高台上,梁峰满意的点了点头:“车船可用。”

赵国水军建成已有三载,他还是第一次亲自校阅。这新式战船的效果,远比预想的要好。

如今的水战模式,跟梁峰熟悉的相差甚远。没有可靠的动力源和有效的攻击武器,水战讲究的还是“船大兵多”。当初西晋名将王濬所造的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东吴孙权的“长安”大船,更是“载坐直之士三千人。”

这等规模的大船,弓弩齐发,威力极为可观。稍远一点就抛投石块,泼洒铁汁。亦或者装上强力拍竿,将敌方船只拍碎。配合“蒙冲”、“拍舰”、“火舫”、“赤马”等功能单一的小船,就能组成各式各样的水阵。

但是这样的楼船,需要的熟练水兵,也是个极为可观的数字。擅长弓马的北军,比起擅长水战的南军,天生就有不足。

为了弥补这不足,梁峰下令改进船只。海船走的是巨大化方向。甲板用钉接榫合提高强度,悬挂数张风帆,装配床弩,增加尾舵,设水密隔仓。还有牵星板和六分仪的推广,为将来远洋航行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