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 第436章

作者:捂脸大笑 标签: 强强 穿越重生

既然天子上心,王导就不会明面上反对,拱手领命。见王导如此态度,司马睿收敛情绪,叹了口气:“这些都是小事。如今那梁贼进兵雍州,恐怕要同匈奴打个难解难分。不如让大将军出兵,夺回豫州?”

前两年豫州也打了几场小仗,结果王敦一退再退,直退过了淮水。这事总是让司马睿耿耿于怀。他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王导、王敦兄弟二人,朝中情形却一日不如一日。王导在内也就罢了,好歹能安抚百官,王敦是不是就有避战之嫌了呢?

琅琊王氏一脉同枝,王导当然要为堂兄辩解:“如今战事方起,那叛臣梁丰还未把兵力全都压在雍州。唯有其深陷泥潭,才是夺取豫州的最好时机。陛下切不可心急,坏了前线军务。”

前线还有什么可坏的吗?司马睿忍了又忍,终究还是道:“太傅说的不错。不过大将军出征在外,扬州总是少了些防备。朕想封刘琨、戴渊为镇北、征西将军,拱卫京畿,防备外敌。”

这话听起来像是征询自己的意见,但是王导深知,天子对王敦还是多有不满。尤其是这些年王敦数次领兵平定流寇,琅琊王氏已经在荆州、扬州军中,安置了太多亲信。提拔刘琨、戴渊,实则是防备王敦揽权。

而对自己说这些,就是在试探他的态度。天子虽然软弱,但是并不愚钝。若是自己真与王敦内外勾结,天子可就要寝食难安了。

因而,王导谦恭行礼:“陛下所虑甚是。刘将军当年随东海王征战四方,极为善战,定能拱卫京师。”

司马睿的眉毛抽动了一下,刘琨可辅佐过不少司马郡王,然而诸王皆死,他却活了下来。中山刘氏又未曾彻底迁出北地,恐怕还有不少族人为梁丰那逆贼效命。这人能不能信赖,确实是个问题。沉吟片刻,他道:“刘琨善战,还是协防寿春更好。让戴渊、刁协留守京师吧。”

即便自己进言挑拨,天子还是任用了刘琨,而且把他放在寿春。看来天子对堂兄的防备,又上一层啊。

心底暗自琢磨,王导回到了家中,立刻写了份信,着人送到荆州王敦处。王敦刚刚带兵平复荆州叛乱,就收到了堂弟的家书,一看之下,勃然大怒:“司马小儿!若无我兄弟二人,哪有你今日!”

这话说的殊为不敬,然而下面幕僚无一人敢言。王敦刚愎自用,脾气暴躁。此刻相劝,万一触了逆鳞,恐怕会送命。

一通怒骂之后,王敦强自收敛,冷声道:“刘琨若是前往寿春,当如何处置?”

两人同朝为官,实不该问这样的问题。然而下面心腹会意道:“听闻刘将军与那豫州乱臣祖逖乃是好友。如是稍有差池,寿春危矣!”

刘琨和祖逖确实有交好的传闻,但是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摆出来说,不免有构陷之嫌。然而王敦却捻须颔首:“是不得不防……屯兵武昌郡,若是前线生变,亦可协防!”

这哪里是协防的架势,分明有防备朝廷之意。若是自武昌郡发兵,攻克建邺也不无可能。不过僚属并无人露出讶色,反而纷纷称是。王敦这个镇东大将军,豫、杨、荆、湘四州大都督,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况且还有王导在朝中把持朝政。以琅琊王氏取代司马氏,也无甚不可。北地的梁氏不过是个二流门第,亦可以称王称霸。琅琊王氏人才辈出,不更值得辅佐吗?

北边的赵国,确实让不少人心中起了念头。荆州兵马在王敦的暗示下,开始备兵屯粮,做出一副御敌模样。

“父皇,放伪汉刘乂出逃,可是为了让他退出雍州?然则秦州偏荒,若是任其窜逃,围剿恐怕要花上更多兵力。”偏殿中,太子梁荣盯着面前的沙盘,迟疑问道。

就在前几日,长安城破。虽然没有紧逼攻城,只是围城打援。但是每日数轮的砲击,还是打垮了城中守军的勇气。纠集了城中精锐,数万匈奴贵族簇拥着自家皇帝,逃出了长安,向着后方秦州而去。

赵军并未衔尾追上,而是先入长安,收复失地。

消息传回洛阳,自是鼓舞人心。不过梁荣心中,还是稍有疑惑。这一仗若是强攻,未必不能攻破长安,俘虏匈奴伪帝。现在匈奴西逃,再想拦截,怕是麻烦。

“伪汉与我朝可还有一战之力?”梁峰反问道。

这话问的有些玄机,不是问两军,而是问两国。梁荣一怔,便摇了摇头:“伪汉权臣当道,民不聊生,军心溃散。面对王师,不堪一击。”

梁荣自幼就学习兵法,清楚战争比拼的,其实是背后国力和人心。唯有国力强盛,君臣一心,方能克敌。

“那擒刘乂,就不是当务之急。收复失地,安抚百姓才是。”梁峰答的干脆。

灭国之战,看似擒下敌方天子,灭其社稷最为重要。其实不然。天子这种摆设,在王朝末年是可以频频更换的。杀了一个还有一个。若是为了这等“消耗品”耗费太多人命,纯属得不偿失。不如尽可能压迫敌人的生存空间,一步步把他们逼上绝路。对付匈奴,更要尽可能消耗其有生力量,才能达到平定雍、秦的战略目标。

梁荣也算一点就透:“若是如此,彻底平定匈奴,恐怕还需几年时间……待到征南亦是如此吗?”

“国战打得就是国力。如今南北海贸,倾销豪奢之物,换取钱粮,同样也是国战的一部分。唯有把土地,人口纳于掌中,方能强大自身,削弱敌方。”梁峰是见过后世各种各样颠覆战争的。别说经济战了,意识形态问题都能瞬间搞垮一个大国。只比拼兵力,不过是打成拉锯战,来来往往,浪费不知多到人力物力,最终因为好战而亡。

因而不论是平定雍秦,还是一统南方,他都不准备穷兵黩武。稳扎稳打,经济政治乃至阴谋一起上,才是最佳的办法。

这些话,梁荣原来也听过些皮毛,但是不像今天讲的如此明白。

“国之强盛,在民在势。”咀嚼半晌,他才轻轻吐出一句话。

梁峰笑着颔首:“不错。”

只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梁荣将来继位,就不会把事情搞得太糟。

又学了一课,梁荣只觉倍受鼓舞。自他大婚之后,就开始殿中观政,还会抽出不少时间,随父皇一起批阅奏折,了解政事。如今的他,也不似当年那样懵懂无知。治国比想象中的,还要复杂劳累,他何尝不想为父皇分忧?

上下打量儿子一眼,梁峰突然道:“待雍州平定之后,治河就要提上日程了。到时我会派你监察河工,也办些实务。”

“父皇!”梁荣不由一喜,踏前一步,“儿臣必办好差事,不让父皇失望!”

当年那个小团子,如今已经成为俊朗男儿。娶了妻,生了子,更是稚气全消,沉稳持重。自小勤练弓马,让他平添几分英气,也有了上位者应有的威严。不过这些还不够,温室里的花朵,总归要见见风浪。

“你要负责的,是黄河两岸的百姓。河工繁杂,切不能马虎大意。”梁峰认真叮嘱道,“张氏和昱儿留在宫中,自会有人看护,你也不必忧心。”

听到这话,梁荣面上不由微红。他的太子妃张氏如今又怀了身孕,而长子梁昱年幼,父皇这样说,也是为了让他安心。

见儿子这模样,梁峰微微一笑:“今日你便早些回东宫吧。这段时日,要看看治水之书。不过记清楚,你的责任是监督,多看多听,莫要横加干涉。”

这是忠告,也是提醒,梁荣立刻点头:“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伸手在梁荣肩上拍了一拍,梁峰笑道:“去吧。”

看着儿子告退的身影,梁峰倚回榻上,笑着叹了口气。只盼正旦之前,雍州能恢复安定,让大军得胜而归吧。

第369章 开明(7)

“殿下回来了吗?”坐在窗边高凳上,张婉欠身探望。

“启禀太子妃, 太子还在弘文院中读书, 怕是要再等些时候。”下面宫女轻声答道。

“让人催一催吧。今日要去式乾殿, 莫迟了。”张婉道。

这些天,太子经常去弘文院读书, 还会唤水部郎前来问话,每日起早贪黑,极是用心。张婉看在眼里, 也颇为欢喜。且不说监督水利, 是父皇安排下来的差事。这些国政多一份见解, 对于将来也有莫大好处。

因而下人怕太子外出治水,错过了产期。张婉却丝毫不惧。她又不是头胎, 宫中又有这么多人看着。何必为这点小事, 耽误了太子的重任。

抱过乳娘怀中的长子, 张婉伸手点了点儿子挺巧的小鼻子:“大郎越来越俊俏了, 等会去见皇爷爷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