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 第380章

作者:捂脸大笑 标签: 强强 穿越重生

见梁荣答不出,梁峰直接扔出了答案:“自是可以纳钱赎买。”

什么?!梁荣惊的差点跳了起来。买卖度牒?这怎么能行?!然而大惊之后,他又想到了另一种人。若是没有家世,没有功名,空有钱财的庶族乃至商贾呢?买个度牒,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避税,可以免役,关键时刻,岂不是块保命牌?

只是,只是……“这,这不是亵渎佛法吗?”梁荣结结巴巴道。

若是张宾或者段钦这么说,他或许不会这么惊讶。但是说这话的,是有药师佛显世之称,一手推行佛法的阿父啊!

“佛当敬畏,法当遵从,但是僧人,也是人。”梁峰答的坦然,“荣儿,你要牢牢记得。只要是人,就会有欲念。圣人高僧也许能超脱,但是大多凡俗,不过是批了层外衣。只要有利,就会引人争夺。是僧,是道,是儒,全无关紧。因此,你可以敬神信佛,却不能被那些假借神鬼之名的人欺瞒操控,伤民害国。”

梁荣僵坐在那里,完全说不出话来。他本以为,阿父并未让他接触佛理,只是因为他年幼,需要扎牢儒家根基。谁料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想要自己学的,从不是简简单单的哪门哪派,而是真正的圣王之道!

要治天下,惠生民。

此愿之大,让人不寒而栗。可是梁荣心中,生出了难以抑制的感动。阿父一直如此,一步步艰辛走来。这等仁心宏愿,又岂是那些汲汲名利之辈,能够比拟的?也正因此,并州才能安定,司州和冀州才能归于版图。若是阿父真有一日,登上那高位,又该是何等样貌……

小小拳头,紧紧捏住。梁荣点了点头:“大人所言,孩儿记住了。”

梁峰看着儿子那副激动模样,心中也是一叹。在这个出门玩耍都要先卜一卦的年代,他当然不可能给梁荣灌输无神论。有宗教信仰,其实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被宗教控制,乃至沉沦,就是另一码事了。

任何宗教,本质上都是危险的,极易威胁到世俗统治。因此他才会带梁荣来这里,让他看看潜流下掩盖的究竟是什么。而有了这样的震撼教育,三观才有重塑的可能。

也许这种种防护锁,总有松垮的一天。但是他希望,不是在自己身后这一代。

第318章 偷闲

并州推行制科,已经两载有余, 但是今岁情形不同往日。天子迁都, 匈奴西去, 现在并州可以说是北地最安稳的地界。开春时,正值匈奴来攻, 未曾开科。秋日这一科,就成了无数人翘首以盼的良机。秋收尚未结束,晋阳城中的大小邸店就住满远来的行客。莫说周遭几州了, 就连徐州、荆州, 都有人不远千里, 赶来应试。

郭府内,郭通看着跪在阶下的一排人, 面色铁青:“你们可是郭氏族人, 竟然也想参试?不怕跌了晋阳郭氏世代声名吗?!”

当年, 郭通费尽心思, 才弄到了并州大中正的要职。也曾精心举办过一次考评,选出了不少世家才俊。想要广交高门, 趁着诸家嫡宗南迁的机会, 掌控并州局面。

谁料人算不如天算。仅仅一载, 天子就逃离洛阳, 迁都远遁。梁丰那个出身平平的病秧子, 却从刺史一路攀到了大将军、大司空。莫说郡公的头衔,只是手掌三州的权势,就让人不得不退避三舍。

郭通也算是识时务, 赶忙请辞,赋闲在家。朝廷刚刚换了新帝,正盼着并州支持,哪敢添堵?故而大中正这个选贤之职,又落在了并州之主手中。

这下可好。一番努力,统统化作浮云。倒是之前厚颜投靠的郭邢一支,受到了梁公重用。怎么说也是晋阳郭氏疏宗之首,郭通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还不算,眼看没了希望,族中晚辈竟然有人动了心思,想要参加制科!乍听到这传闻,郭通肺险些都气炸了,立刻把人唤来训斥。

跪在下面的郭氏子弟也是分外委屈,有人辩道:“伯父,如今梁公势大,我等哪还能寻得出路?考评还要再等两年,制科却年年都有。若不趁此良机,争个官位。两载之后,怕是无官可做……”

“放肆!”郭通怒道,“区区浊吏,便惹得尔等心神不宁,脸面都不要了吗?!好好用功,评个上品,才是我晋阳郭氏的入仕之道!”

“天子都移都建邺了,将来南人占了朝中要职,哪还有立锥之地?”那人哀声道,“伯父,今非昔比啊!”

见郭通气得都快跳起来了,一旁陪坐的族弟郭进连忙劝道:“阿兄莫动怒。孩儿们也是被城中情势乱了心智,才有此下策。”

“下策?晋阳高门中,可曾有谁舍了脸面,去考制科?!”郭通恼怒的点了点郭进,“他们如此妄为,是不是也是你的主意?!”

眼看火烧到了自己身上,郭进不由皱了皱眉,轻叹道:“愚弟怎敢。只是晋阳高门中,也唯有我们这支,前途飘摇了……”

他并没有说透,但是郭通的气焰立刻灭了三分。闹到如此尴尬境地,还是自己当初行错了路。为了大中正的一职,他把那梁子熙得罪的不轻。郭邢一脉脱颖而出,说不得也是针对自己的手段。都是郭姓,亦是疏宗,难不成梁丰还会不计前嫌,重用自己吗?

当初那些早早投靠的高门,如今无不身居高位。孙氏的孙礼,更是出任冀州刺史。可是他呢?不过竹篮打水一场空。

见郭通闭了嘴,郭进又是一声哀叹:“阿兄,并州有七弟那支,也算有了交代。不如我们也迁去扬州吧。好歹有人看顾,也能入朝为官。”

“不妥。”郭通立刻摇头。当初留在并州,可不是他自愿的。只是并州的家业需要人照看。家族也未尝没有让他见机行事,投靠匈奴的意思。好不容易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匈奴伪汉都迁到了长安,现在再走,岂不是得不偿失?

而且扬州,也不是什么好去处啊。之前还闹过瘟疫,一路上又要穿过豫州这样的大乱之地,还不知能不能顺利抵达。哪有安安稳稳呆在晋阳舒服?

“这……”郭进也是一阵无语,半晌才道,“错失一次机会,我等已经耽搁不起了。阿兄还是早作决断吧。”

到底是留在并州,尽可能融入这让人心慌的官场,俯首帖耳做个顺臣。还是尽快离开,前往新的王都碰一碰运气?两条路,各有各的弊端,但已到了不得不决的时刻。他们毕竟只是晋阳郭氏的疏宗之一,实在没什么能依仗的根底。

郭通陷入了纠结。而他这样的人,并州上下还有许多。变革的大势已不可逆,是去是留,总要有个决断才行。

“要不要设个武学堂?”斜倚在竹席上,捻着盘中葡萄,赏着眼前美景,梁峰突然横插一嘴。

“嗯?”奕延收了马槊,回眸望来。

没有穿外衫,他手持一根丈八长矛,立在院中。汗水已经浸透小衣,给那贲张的肌理染上了油亮色彩。刚刚势若奔雷,气势夺人的操演,也未能乱了他的呼吸。现在站定,更是渊渟岳峙,宛若猛虎顿足。

模样是够惹眼的,但是梁峰早就跑了神,自顾自道:“按这么个扩军速度,将才早晚不足。我在想,要不要设立一个武学堂,专门教授军人如何带兵打仗。”

“就如军中学堂?”奕延已经听明白了,随口问道。

现在上党亲军中,依旧有提拔军官的措施。一旦当了尉官,最起码要通晓数算和简单文书。霹雳军中,想当砲官,更是要精通数算和测绘。还有张宾手下那个参谋部,也在找人教习兵法。

可以说,基础的军事培训,已经初建规模。

“差不多。但是要比现在更系统些,学制更长。除了数算兵书外,还要学史、练技、育德。就如郡学一般。”梁峰道。

这基本就是军校雏形了。其实宋代,就曾出现过武学。学制三年,教授兵书、战史、各项军事技能,以及基本的政治思想教育。也正是这样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让宋军在缺马的前提下,硬抗了辽、金、蒙元上百年。

现在并州面临的情况,也颇有相似之处。周遭都是强悍的游牧民族,而且不出意外,会是走了一个换另一个的车轮战。若只练兵,不练将,早晚也是麻烦。

听是听明白了,奕延却不怎么认同:“若是如此,遴选是个麻烦。主公手下只占三州,说不定会生出变数。”

奕延说的是学员的忠诚度问题。梁峰现在势力虽然不小,但是终归只是个诸侯。一旦军校里教出来的学生,投了朝廷,甚至匈奴,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闻言,梁峰道:“是有此顾虑。”

这就是正统性的重要了。想不为他人作嫁,唯有自身根基过硬。他起家的时间太短,能够有个封地源源不断提供基层军官,已经极为难得了。

“还是要想法扩一扩编啊。”最终,他轻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