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科举文当皇帝 第134章

作者:思风林 标签: 正剧 穿越重生

中书令只能带着其他几位考官硬着头皮阅卷。

陛下的心思他们已经很明白了。

此次旁的策问答的如何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最后那道策问该如何作答。

这么多双眼睛看着,中书令竟是不知道该如何批这卷子了。

第92章

白明理悠闲地靠在龙椅上, 中书令魏泽昂只感觉如芒在背。

同时魏泽昂也不知道该是同情这些学子,还是羡慕他们了。

若是能搭上陛下此次的船,功劳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是这功劳能不能拿得到还真得看自己的本事。

考官中虽有唐丞相和沈大将军一党的人,但是如今便是唐丞相都蛰伏着,他们自然不会主动冒头。

更别说现在陛下和众臣都看着,此时此刻便是他们平日的文风喜好都不重要了。

几人甚至没有提前通气, 便已经默契地按照陛下的心思评卷了。

侧殿中送来的吃食都是些提前做好的糕点,不冷不热,没有汤水。

虽然宫中的糕点十分精致甜香, 孙三柳却丝毫感觉不到饥饿,木愣愣地往嘴里塞了两块糕点垫垫肚子, 他便坐在位置上发呆。

孙三柳的双手紧紧扣着,双眼虚虚地看着前方,没有任何焦点。

他不是后悔刚才的意气用事, 更多的是无力地虚脱。

孙三柳自觉他已经将毕生的才华都拿了出来。

只是他不知道,自己那些粗陋的想法,能不能入陛下和方大人的眼。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

对于所有学子来说都是如此。

哪怕是会元陆丰之也有些心不在焉。

他是剑南道陆家子弟, 嫡支嫡脉, 算是这一代中陆家尽心竭力培养的人。

南人同北人向来有龃龉, 大齐开国之初,北地学子凋零,南方大族家学大兴, 太/祖甚至因此设置了南北两榜来选拔士子。

这些年大齐北地还算安定,胶东一带学风极盛, 还未到百年,别说南北两榜了, 便是会试前十中北人都占据了半数以上。

已经连续九年未有南方学子夺得会元了。

陆丰之此次殿试是拿着必定要夺得状元的心思来的。

他虽然今年不过三十有二,但实际上陆丰之却是在不到二十五就成了举人,这些年一直被压着没有参加会试便是为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孙三柳能从滴滴点点的事中揣测陛下的心思。

陆丰之自然也可以。

他甚至便是在这种需要时时留心的环境中长大的,敏锐度上不知要比孙三柳强上多少。

陆丰之本来擅长的是瑰丽潇洒的文风,可是在知道岭南的方大人入京之后,他这半年立即改变了文风,转为务实细致,鞭辟入里。

只是,他在参加殿试之前,以为这样就够了。

安全没想到陛下和方大人还要投名状。

真要是严行律法推行良种,巡视之人最好是五六品的中低级官员,他们更有人脉经验,且急于升官,是最好的磨刀石。

可不巧,唐丞相经营多年,这些官吏多是他的门下。

便是如今许多人改投了陛下,也不能大用这批人。

方大人入京还不到一年,再是厉害,也不能改变旁人几十年的经营。

算来算去,便是提拔他们这批自带‘福气’的进士最为合适。

明明知道前面是一条狭窄的独木桥,桥下就是望不见边的波涛,可他们却不能选择后退。

陆家是大族,剑南道往前倒一百年还能称得上地广人稀,如今却是不行了,良田大多握在他们几家人手中,便是看到了弊端,陆丰之也是得家族庇护,受家族恩泽,事事要以家族为先的。

他心中的纠结并不比孙三柳少。

甚至,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的顾及越多不能舍弃的东西越多。

有那么一瞬间陆丰之甚至想要随便写个歌功颂德的文章便好,他到底是会元,就算此次位置低些也无妨。

可是他不甘心。

好男儿没有不想要建功立业的。

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流芳千古。

这些东西就像是鲜肉一样,挂在他面前,让他无法抛下。

大势所趋,自己来当持刀之人中的一员,总比毫无准备的强!

白明理和方长鸣都看过此次会试中榜之人的名单。

他们是什么身世背景,甚至不用他们开口去查,手下人便会替他们查清楚。

这一次的会元是谁,他们自然也知道。

南方大族出身,实在是个很好的人选。

希望陆丰之不会让他们失望。

两个时辰后十份考卷放到了白明理面前。

“陛下,这是臣等选出的卷子,请陛下过目。”

这十分考卷已经拆了糊名。

能清晰地看到学子的性命籍贯。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能被中书令等人选出来,这些人的学识自然是足够的。

只是到了这一步,谁是第一谁是第二,靠的不再是学识了。

白明理这一年来,虽是没有系统地学过科举考察的内容,但看懂这些卷子还是不难的。

他一眼看过去,发现放在最前面的就是陆丰之的考卷。

白明理一笑,看来这人已经做出了选择。

他快速地扫视了一遍他的考卷。

别的不说,此人的书面就干净整齐得过分了,比打印的字迹都要干净。

前面的几道策问都是考官出的。

两道问的是前朝两位名臣的优劣,另外两道,一道水利工程,一道问的则是律法相关的题目。

难为他们这么短的时间能写出这么多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论文’了。

白明理只是看了个大概,便感觉让自己来写,自己肯定写不出来。

不愧是会元啊。

白明理将注意力放在最后一题上。

一看就看到陆丰之竟然先分析了为何天下粮食丰收,却有可能出现民不聊生的可能。

他眉头一挑,这小伙子够敢写的啊,真是个狠人,连陆家都暗讽上了。

看来不给他这个状元都不合适。

“陆丰之,好名,正应了大齐得良种,好名。”白明理称赞道。

中书令心下了然今日的状元便是这一位了:“陛下说的是,陆丰之学识扎实,乃是一块璞玉啊。”

白明理笑着看了其他九人的卷子。

一个个倒是都很有想法,看到最后一张考卷白明理一愣。

白明理看向方长鸣。

安静坐在下手的方长鸣幅度很小的摇了下脑袋。

看起来有些懵,但眼底有一丝笑意。

两人根本没有说上任何一句话,方长鸣就明白白老师想要告诉他什么了。

最后一份卷子是孙三柳的?!

不是他对孙三柳没有信心,这年头大族的藏书是寒门不能比的,更别说各家流传的手札。

就像是他给唐致的手札一样,几乎记录了他做县令时的所有心得。

这种东西虽然不能评价为书,但其内涵并不比藏书少。

各家每一代几乎都有为官之人,不论官职高低,许多消息都是互通的,不出三代积累下来,他们的知识含量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

便是这些日子孙三柳借着吴家家学能扩充自己的知识量。

但是想要从末位移到前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除非他写的东西恰好切中了要害。

“这最后一人的卷子……”白明理抬头看向中书令魏泽昂。

“倒是也不差,学问做的很扎实。”但是称不上多优秀,这是孙三柳本身能力的限制,白明理看到最后一题,嘴角上的笑意越来越大,“但此人倒是有一颗赤子之心啊。大齐以农桑为重,朕的治下农户却连命都难保,是朕的不周啊。”

白明理看向中书令。

中书令能说什么,他其实刚开始也在考虑要不要选这张卷子,但……以他的眼光来看,此人若是为官必定能够成为一把锋利的刀。

这不正是方大人需要的吗?

陛下看了也该高兴才是。

他这才将这卷子放在了第十位。

“陛下还未亲政,农桑不振,如何能怪到陛下头上。还请陛下宽心,别伤了龙体才是。”方长鸣冷冷地开口。

打破了大殿中的寂静。

中书令魏泽昂一句辩驳都没有,他立即跪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