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 第491章

作者:洛娜215 标签: 宫廷侯爵 爽文 灵异神怪 BL同人

赵政默默扭头看了眼吕安。

吕小安:“……”

别看我,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什么都没干过!!!我也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第185章 战国风云(38)

一大一小相携而行, 准备排队出城。赵政是个体贴的孩子,一见兄长表情已经羞窘到了极点他便也不再多说, 只是吃吃笑了两声。

这些游客都来自于巴蜀之地, 实际上多半是巴蜀各地士族的公子,是来交流学习的……不要怀疑,并非是人质, 是真的来秦国学习的,不打引号的那种。

自李冰入蜀之后,出于修建水利的需要,秦蜀之间的联络渐多。但越来越多的联络也让双方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对彼此都存在一定的误解。

蜀郡人发现老秦人其实也不是那么蛮不讲理,秦国人发现蜀郡人也不是那么的不开化。

秦蜀战争已经过去了五十余年, 对于先秦的人们来说这已经是一代甚至两代人以前的故事了。加上这次秦国派来的最高长官十分靠谱,给蜀国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蜀国对于秦国的仇恨也自然被慢慢抹平了。

当然, 李冰入蜀时带来的秦国物资以及文化科学知识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一变化。

但最重要的是——盐。

四川虽位于内陆,但由于地质原因此地产盐。然而从蜀地出现文明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千余年,几乎所有的盐矿都已经被发现并且被当地士族势力把持,这些人垄断了盐业, 并依此作威作福。

李冰一到蜀地便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此处明明产盐却盐价奇贵,于是, 他在当地四处奔走探查水利之余亦是打探各方消息, 甚至起了从秦运盐平抑物价的想法,但后来他打消了这一念头。

入蜀的交通过于艰难,就算从秦国运盐过来, 单就价格来说未必比本土盐更有优势。

最重要的是,他发现蜀地对于“盐”的开采和别的地方不同——蜀地的盐是在地底下,因此他们的开采模式就是开凿带有盐卤的地区的土层,然后将卤水引到地面经过水煮得盐。

但蜀郡的劳动工具落后,加上蜀地的盐实在太多,大部分的盐矿在努力挖掘也不出卤水之后就便被放弃了。

当李冰第一次看到一处已经“废”了的盐矿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块盐场虽然说是已经被放弃,但是来往者还不少,他们到的时候恰是雨后。他亲眼看到有不少蜀民挖地成坑,然后从中汲水。

向导解释说这是因为土里还有盐,所以如果家里头情况比较困难买不起盐的就可以通过压榨泥土中的汁液得到盐水,经过过滤后再熬干就是盐了。

当地人认为盐藏在泥中,但李冰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这里的土地并未盐化。

但是他尝了尝泥水,的确带有些咸味,那么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这处矿其实还有盐卤,只是盐卤是藏在无法通过挖掘得到的地底下。而下雨时候湿润的土地将上下连接起来,盐分向上走,最终走到了地表。

李冰冷静地分析过后,偏头询问了当地向导:“为何不挖井?”

当地向导回以茫然的眼神。

好的,他知道了。

井,相传是黄帝因同情一地干旱所做,但寻常的井也罢,若是要挖深井难度极高,且在搭建过程中容易坍塌,极具危险性。

就算在秦国也只有专门的匠人经过报备后才可动手,造价极为昂贵,一般都是几个村子共同分担这笔开支。寻常人家宅院有水井的话,房价都能涨个四成。若是农田里有水井,那是翻倍都有可能。因此在秦国每年排队等着来挖井的村落不知凡几。

不过可惜的是,就算排到了,能否挖井还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来决定,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成功掘井的,就算挖了井也未必能有水。一个熟练的井工可谓百家求,这门技艺在秦国还是非常吃香的,并且是一门可以家家传承的吃饭手艺。

不过李冰觉得这门手艺没有传到蜀郡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儿并不缺水。

蜀郡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北部的高耸的秦岭山脉拦截了南下的冷空气,同时也阻挡了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如是方造就了此地湿润多雨的环境。

所以这里并不缺水,不缺水当然也不需要用地下水,就更不会掌握挖井技术了。

加上蜀郡因山地环境将自己和外头隔绝开来,这一门技艺自然没有传入,甚至于当地人都不知道“井”这样东西。

李冰却觉得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打入蜀地的机会。

他特地上书秦王嬴稷,请他派遣秦国擅掘井之人,并且申请了一整套挖井的器械,然后他就带着人在丰水期不方便修建水利的间隙挖了第一口盐井。

然后很快就是第二口、第三口……大大小小的盐井就此在成都平原上落户。

当地的百姓自然也更愿意购买官家便宜的盐,蜀郡甚至可以通过栈道将蜀地的盐送去长安,大大降低了秦国在盐政上对于齐国这个盐的最大出口国的依赖。

靠着这些盐井,当地原本对李冰视而不见的士族也开始闻风而动,主动登门拜访,并且释放了友善的态度。李冰对对方过去处处下绊子的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甚至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派人去对方的盐场打井的恳求。

蜀人淳朴,自然投桃报李。当年冬季枯水期到来之后,这些掌握大量金钱和地方势力的士族都派了人过来帮忙修整灌县口。双方感情急速升温之下,对方甚至主动表示想要学习咸阳的知识。

李冰当下就将这个好消息禀告了秦王庭,嬴稷对于蜀郡愿意学习秦国文化非常高兴,但派谁过去便成了问题。

首要的一大难题便是地理因素。

你说派个没名气的过去吧,人家会说你不重视,友谊的小船指不定还没上去就翻了。但是现如今有名气的年岁也大,没几个能受得了翻山越岭之苦,到时候老先生出了事于秦国损失更大!

在秦国,文化人那可都是国宝级别的存在。

秦王为此愁坏了,觉得这是个宝贵机会的朝堂各派系立刻上谏言,其中最靠谱的说法是派遣学子们过去,也给年轻人一个发挥和锻炼的机会。

就当秦王愁得眉毛胡子都快打结之时,他忽然想到了鬼点子最多的吕小安,于是就指使曾孙子去向吕小安讨主意。

吕安不知前因后果,当时的赵小政也说得不甚清楚,于是,正忙着捏泥巴(——赵政语)的吕安随口说了句:既然我们过去不方便,不如请对方过来呀。

“到咸阳还能好好照顾一下。”将赵政的含糊话语不知道理解成什么的吕安如此说道,“既然对方不相信我们过得好,那不妨就让他们亲眼看看咯。耳听为虚眼见方为实,说再多都没用的,指不定人家还以为你是吹嘘呢。”

吕安可以对天发誓,他就是这么一提议,他哪里知道秦王就真的这么做了。做了也就做了,但是咸阳没什么旅游线路啊。

不知道哪个人提议的,他们竟然将风车和水车作为了一条特色线路,甚至将吕安当做了特色之一,大概意思就是——看,我们秦国的小崽子都能做出这么牛掰的东西哦,你说我们秦国厉不厉害?

呃,这的确挺有震慑效果。但是对于吕安本人就是羞耻PLAY了,若非吕小安一番撒泼打滚,现在故事里的主角就是他吕安而不是不清不楚的吕氏小童了。

做人很低调的吕安感觉每次听他们介绍都觉得自己被架在了火上烤,风车水车他只是提了一个概念,主要还是匠人们造的。但对此,收了秦国一大笔工酬而且还接到了大笔风、水车部件订单的匠人们都十分淡定,还反过来劝吕安出名要趁早,多个年少聪慧的名气也挺好的。

当差点被反过来洗脑的吕安从这些大匠宅院中出来时,他脚步都是虚软的。